顶点小说

繁体版 简体版
顶点小说 > 黑洞——弘光纪事 > 第115章完结

第115章完结

东林造此舆论,为其政治目的服务,亦有失厚道。·秒_彰¢踕.小^税_蛧` `已.发^布¢罪′薪.漳*劫¢朱由崧应该还是“原装正品”。他虐害童氏,无非是耻于往事,加上恨之坏其迎娶娇嫩新娘的好事。至于马士英,假如他所扶立的乃是赝品,绝不会积极迎接童氏南来,否则岂非搬起石头砸自己脚?

问题其实不在孰真孰假,而在于整个弘光朝的诚信,经童妃一案完全陷于风雨飘摇,时人谓之:半壁荒朝,传闻滋谬。又有率臆凭胸者以好恶为增损事迹,真赝相参,是非混淆莫辨。[52]

压轴好戏是“太子案”。

依时间顺序,此案尚在童妃案之前几日。然而它持续久,尾声一直拖到多铎进入南京城后。所以我们稍微颠倒一下时序,让它最后出场,好比戏班子排戏码,重头戏、大名角总是被安排在最后。

先讲一点前史。崇祯所生之子,长大成人的共三个:朱慈烺、朱慈炯、朱慈炤。朱慈烺太子,朱慈炯定王,朱慈炤永王。国变后,三皇子分散,下落不一。太子朱慈烺被李自成俘获,山海关大战时,挟至永平。不是云南大理的那个永平,而是在河北滦县附近,离山海关不远,如今叫卢龙县。¢x?x~s/s\y*q′.·c_o^m,李自成在那里为吴三桂大败。混乱中,朱慈烺失踪。当时很多人以为他落在吴三桂手里,后来多尔衮入北京,就打着送太子还都的幌子;将近一年后,南方还盛传吴三桂派人护送太子南来,把他交给史可法。人们如此想象挺自然,吴三桂打了大胜仗,太子能不在他手里?可事实确实不是这样。吴三桂以及满清无疑很愿意握有崇祯太子,然而他却失踪了,没人知道他的下落。这一点,稍后我们会明白。

总之,崇祯太子的确切线索,在永平中断,戛然而止。但有一点,没有他的死讯传出;最后被人看到时,他还活着。

寂寥了几个月,忽然又有消息。其中一种说,曾在督师卢象升那里做过监军的大太监高起潜,国变后潜至北京西山,朱慈烺自己找到了他,两人遂同去天津,从那里“浮海而南”,大概当年八月从淮安府一带沿海上岸,先悄悄潜居下来,打听情况。这段潜居时光,《爝火录》只有简单三字:“依淮上”。清代“琉璃厂半松居士排字本”《明季南略》则相对具体:十一月乙酉朔,太子潜居兴教寺。!x^d+d/s_h.u¨.`c+o~m,高起潜私问于马士英,遣人杀之,及至而太子已先一日渡江南遁矣。[53]

这段文字,为今所通行之中华书局《明季南略》缺,明指潜居处为兴教寺,唯未提地名。中国许多地方有兴教寺,西安的最出名,宁夏吴忠、云南大理有,南京附近的苏州等地也有;这些都不可能是太子潜居处,它必在江淮之间。后从《扬州晚报》偶知该地曾有“北兴教寺”,遂推定太子潜居处应即此寺——高起潜本就带太子奔南京而来,故必先到扬州。然而高起潜老奸巨猾,不会冒冒失失径赴南京,而要先刺探一下情况。果然,打听来的消息是“江南无善意”,他浮海携至的少年乃是不受欢迎人士。高起潜心思陡变。不必说,他原想以太子捞一票,如今反成累赘以至定时炸弹,于是“欲加害”。但中间究竟有无马士英的关系?综合所有情况,基本不可能。这说法仅见《明季南略》。杀太子,恐怕就是高起潜单干。不过他似乎与其亲戚、南京鸿胪寺少卿高梦箕商量了此事,或露出什么马脚,后者魂飞魄散,一不做二不休,禀于太子,“挟之渡江,辗转苏杭间”。[54]

另一版本稍显荒诞,高起潜换成了高梦箕家仆穆虎(或作木虎):甲申冬,自北都还南,过山东,遇少年求寄载,许之;暮解内衣,灿然龙也。(穆)虎惊询,自言即故太子;吴三桂夺还,逸之民间。[55]

之后情节,与他本少有差异,惟不知故事开头何以如此不经,如志怪小说。然而,穆虎确有其人,后来案审他也作为要犯解到南京。就此论,导太子南来者,究竟是高起潜还是穆虎,尚属悬疑;尽管大多数史著的相关记述,都说是高起潜。

高梦箕既救太子于危难,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,所以东躲西藏,以防被人发现。而太子益感郁闷,不能忍受。居杭州期间,“每醉饮,则狂呼,间大言阔步。梦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