顶点小说

繁体版 简体版
顶点小说 > 黑洞——弘光纪事 > 第118章完结

第118章完结

至于王之明,普通的解释,是个“神棍”(无赖)、骗子。!微¨趣.晓\说_蛧^ ′吾*错/内′容·明末,这种人与事层出不穷。时逢乱世,企望一步登天者,每每以骗牟利。不久前,朱国弼就有一道本章,专请“核勋臣世系,无容冒袭”。[87]吴希哲亦奏“都城五方杂处,假宗、冒戚、伪勋、奸弁横行不道”。[88]可见问题的严重。

不过,王之明何许人也,最终也未搞清。连他是否即“驸马王昺侄王之明”,都仅出杨维垣之口。所以,我们确实不知道此人究竟是谁。最刺激的说法,认为“王之明”其实是满清间谍:时谓之明之南,乃北廷所遣,以此搅惑臣民也。[89]

真假姑不论,从效果看,王之明完全起到了那种作用。联想他在杭州高府、元旦观灯时的造作,大呼大叫,惟恐不引起注意,以及狱中的伤恸、受审时的从容和机智……皆有可疑或表演成分。果如此,这位所谓的“王之明”理应跻身史上顶尖间谍的行列。′求¢书,帮~ +勉/费/阅^黩.

南京三案,大悲案以疯癫始而以糊涂了,童妃案朱由崧坚说假冒而旁人一概不服,唯一明了的其实就是王之明一案。但偏偏此案,反倒悬而不决。其纠结处,盖即黄宗羲如下概括:“天下之疑,终不可解。而中朝亦有所忌惮,不敢加害。”[90]在当局看来真相已然大白,可舆论却不以为然;有些人,一开始就想杀王之明,现在他们已有充分根据这么做,结果反而不敢下手。

确切地说,王之明案骗过了所有人。不光是普通民众坚信他便是崇祯太子,连朱由崧也落入圈套,认真地担心皇位难保,事先对几位讲官打招呼,暗示他们作伪证。及至王之明招承,朱由崧于如释重负之际,又做令人作呕的夸张表演:上曰:“朕念先帝身殉社稷”,言出泪落,连拭,不成语,继乃曰:“朕尚无子,今日侧耳宫中,惟望卿等奏至。若果真,即迎入大内,仍为皇太子。谁知又不是。”慨伤久之。[91]

另一面,所有的人对此案又都不无利用目的,致其成为尖锐矛盾的交集物。民众藉此表达对朱由崧、奸鄙官员及国家政治的不满;阮大铖为首一伙想借刀杀人;东林—复社集团觉得这是质疑朱由崧合法性的好材料;拥兵自重的军阀则从中找到起事的口实……各种诉求在此汇聚、缠斗和冲撞,谁都不放过此事,同时谁也无法单独胜出、获利。^天!禧·晓¨说`徃¢ *免·沸/阅?毒*如果再加上满清可能是幕后黑手,王之明案的复杂性简直无以复加。在这种张力十足的结构中,王之明反倒极为安全,毫无大悲、童妃之忧。事实上,案子一直拖到多铎占领南京,由多铎在公开场合亲自以太子相待,然后随之北去。神秘王之明就此消失,无人知其下落。

十二

王之明案是压垮弘光朝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
直接导致弘光政权垮台的左良玉兵变,完全借“太子”事为由。乙酉年三月以来,左良玉连疏交章,谓“此事未可决于二三左右,应决于国人天下,使太子不失王封,皇上不失至德,群臣不失忠荩”,“及再疏至,乃云‘束身赴阙,代太子受罪’”。[92]时值李自成军向东南运动,左军诸将急于躲避,逼主帅以替太子请命之名,移师下游:北来太子事起,中外皆讙哗。又李自成兵日逼,良玉心动。澍(黄澍,马士英死对头)乃召三十六营大将,与之盟。良玉方沉吟未决,中一将拂衣奋起曰:“疑事毋成!若主帅必不动者,某等请自行之。”良玉不得已,乃称奉太子密诏,入诛奸臣马士英。[93]

奇怪的是,这竟也是造假。没有什么“太子密诏”;左军东来,真正原因也并非伸张正义。这个朝廷,上上下下、里里外外,全部习惯于造假,不单奸鄙者如此,以正义姿态出现的人,也要造假。

说至此,想到曾从某杂志见一文,开头这样写道:数千年中国封建史,相当程度上是一部谎言史。“谎言”作为封建专制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既是维持专制的制度性手段,也是不断促使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