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朝更替的政治性因素。也许整个中国历史就是一部谎言不断战胜真话的历史。[94]
作者是就鸦片战争一些事,发表以上看法。对那段历史,笔者欠缺研究,不知其论是否切中,但以本文所谈明末情形看,颇能符验。
南京“三案”的共同特点是:一、全都涉及真假;二、全都涉及信任。前者能借《红楼梦》名句“假作真时真亦假”来概括,后者则恰好可由其下半句“无为有时有还无”去代表。
大悲和尚是假齐王,童妃则被皇帝本人以全部名誉保证绝不是真的;至于王之明,从头到尾,实际没有一个人知道他真实身份。而顶顶幽默的是,三案连环演绎的结果,竟是皇帝本人大有沦为天下头号假货的趋势:余姚黄宗羲、桐城钱秉镫皆以福王为李伴读,非朱氏子也,而童氏乃真妃。故当时讽刺诗有:“隆准几曾生大耳,可哀犹自唱无愁;白门半载迷朱李,青史千年纪马牛。”[95]
前已述及,有此类议论者颇多,远不止黄、钱。我们也曾表示,欲使朱由崧变成假冒者的努力,没有道理,某种意义上也是造假。这就非常耐人寻味,为何正邪二途、对立双方一致想到的,都是就诚信问题做文章?略作思索,也不难回答:根因就在社会现实本身,权力者靠隐瞒事实来操控社会(从朱棣掩除“靖难”真相始),久之,引起适得其反的回馈:愈说某事为真,愈无人信;一言某事为假,却一呼百应、趋之若鹜。这是由长期现实雕刻而成的一种心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