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朝史官修史,为了避他们皇帝祖上李虎的讳,往往将出现“虎”字的地方写成“猛兽”,比方杨忠打的那头“猛兽”,据查就应指山大王(空手擒虎拔舌头,杨忠可真#¥%…………牛人啊,咱西魏多的就是这类牛人),那么,承先的原本称号是否应该是“铁虎”才对呢,呵呵,请赵王2000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―
李虎这个名字的确害了不少人——比如好端端的石虎变成了石季龙。/l!k′y^u/e·d`u¨.^c~o?m+蔡祐的绰号估计如老兄所想吧——我也不敢妄加改动,只好如实写个“铁猛兽”。~看/书`屋?晓-税^王/ ·已~发?布_醉¢欣/璋`节`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这个问题倒有人讨论过了,不过在下也同意从前人们的看法,这说明黑獭确实有长者之风。看黑獭的行事,真的处处显出长者之气呢,难怪那么多人肯为他出生入死,最好的例子就是王思政王大将军了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―
连把贺拔胜这样的老家伙也收拾得服服帖帖,宇文泰驭人之术的确不一般。`我*得?书-城′ .已!发_布¨最/辛^璋^劫!
章节目录 南北朝时的三国时代——后三国风云 142
邙山之战
自公元534年东西两魏并立开始,至河桥鏖战结束,高欢和宇文泰已经杀来砍去了整整四个年头。高欢在沙苑折戟沉沙,宇文泰于河桥损失惨重,这两头撕咬得死去活来的猛兽,终于都累得筋疲力尽,需要休养生息了,以便发动更猛一次的进攻扑到对方。
抢先爬起来的依然是高欢——谁让他体力好。休整四年后,到了公元542年冬天,高欢已基本休整完毕,占着“多收了三五斗”——东魏连年丰收,谷物堆积如山——抢先发动了攻击。高欢是个实在人,这次进攻的路线依然没有一点新意,还是按部就班地从晋阳出发,准备抢占河东的渡口后再渡河攻击关中。
这条线路对高欢来说,的确是轻车熟路。最早的潼关之战,沙苑之战,他都是从河东准备渡河,然后轻易袭击关中腹地。可时过境迁,自沙苑败后,河东地区早已被宇文泰爱不释手地抓在手中了。河东地区虽然不大,可是历来却为兵家所重:易守难攻。它的西面和南面是滔滔的黄河,东边有群山环绕,而北边则有峨嵋台地和汾水天然屏障拱卫。自从东西魏分裂伊始,高欢和宇文泰是划河而治,按理说,河东应属于高欢的地盘。可宇文泰硬生生地把这地盘抢过来,变成了高欢眼皮底下的一颗毒刺。尽管高欢也多次想夺回此地。可惜,他每次投入的兵力过于吝啬,加上遭遇了西魏的顽抗,一直未能如愿。
所以这回高欢又是倾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