顶点小说

繁体版 简体版
顶点小说 > 大明王朝 > 第195章完结

第195章完结

靖难之役是怎样开始的建文帝即位后,即在齐泰、黄子澄的谋划下,加速削藩之举。?8+1!k*a~n*s!h′u+.·c¨o·m^他们决定先削那些力量较小的藩王,然后再集中力量对付最强大的燕王朱棣(1360~1424)。按照这个计划,建文帝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(1398)八月派兵袭击并逮捕了周王(燕王朱棣的同母弟),把他废为庶人,迁往云南。惠帝建文元年(1399)四月到六月,又先后逼湘王朱柏自焚而死,囚齐王朱樽于京师,拘代王朱桂于大同,废岷王朱楩(piǎn)为庶人。五王被削,仅用十个月左右。与此同时,朝廷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,又以防边为名,把燕王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,以削除他的兵力。除此之外,朝廷还采取派遣奸细、收买内应、布设耳目等手段来刺探燕王的行动。建文帝认为准备停当后,秘密下令擒拿燕王,但没有成功。执行监视逮捕任务的布政使张昺(bǐng)、都司谢贵被朱棣诱杀,北平城也为燕军占据。建文元年七月初五,朱棣打出“清君侧,靖内难”的旗号,以诛奸臣齐泰、黄子澄为名,在北平誓师起兵,史称“靖难之变”。^暁\说,C¢M_S* +已¨发?布-罪,芯^彰.截′靖难,即平定内乱的意思。

建文帝失踪之谜是怎么回事燕军入城时,宫中起了一场大火,混乱中不见了建文帝。燕王朱棣下令紧闭宫门、城门,仔细搜索数日,但毫无结果。有的说建文帝死于火中,有的则说建文帝从地道逃走。其结局如何,众说纷纭,奠衷一是,成为明史第一谜案。

自焚说:据《太宗实录》记载,南京金川门破后,建文帝见大势已去,遂关上宫门举火自焚。燕王远远望见宫中火起,急命手下人前去救火,但为时已晚,等燕王等人闯入皇宫时,建文帝已被烧死。朱棣命将残骨捡出,哭着说:“小子无知,乃至此乎。”葬以王礼。

出亡说:建文帝被烧死的史实虽在正史中言之凿凿,但他在城破前就已出逃的传闻却在民间甚为流行。

相传,燕军入城时,建文帝左右都劝他逃亡。建文帝计无所出。急召翰林编修程济问计。程济答道:“天数已定,出走可免。”于是为建文帝剃发,换上僧人服,从御沟逃出城去。·看*书¨屋+小?说,王′ \首.发-一会儿,宫中失火,皇后马氏投火自焚,人们纷传建文帝也死于火中,成祖以礼葬之。建文帝逃出后,以僧人身份云游四方。

这是历史上记载最多、流传最广的关于建文帝出亡的故事。其他有关的传闻、记载还有很多。

一说程济建议建文帝出逃时,有太监奏说太祖临终时留下一个匣子,遗命“临难时打开”。打碎匣子后,发现内有和尚度牒三份,并有袈裟、鞋帽、剃刀等物及白银十锭。匣中还有朱笔大字,指明出逃路线。程济为建文帝剃发披袈,按匣中所示路线出鬼关,果然有小舟接应,因而得以逃出。

还有一种说法说燕军入城后,建文帝绝望,下令举火焚殿。当他准备赴火自焚时,一个太监表示愿以身代之。于是,建文帝将御用冠服赐予他,自己乘乱逃走。这个太监就穿戴建文帝衣冠,乘白马,加鞭奔人火中。人们远远看见,以为是建文帝自焚而死。

关于建文帝的下落,官修正史和许多史家采取了比较审慎的态度。《明史·惠帝纪》记载,燕军人城时,“宫中火起,帝不知所终”。但又接着说“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”,“或云帝由地道出亡”。两说并存,显系没有把握。在其他人物传记中,又露出一些有关惠帝出亡的端倪。而从燕王朱棣即位后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看,他也不相信建文帝已死。之所以听从臣下建议,以王礼葬了火中尸骨,只是为了安定人心,让惠帝的支持者们绝望罢了。

总之,建文帝的结局到底怎样,谁也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说明,成为历史上一个难以解开的谜团。

明成祖为什么要将京城从南京迁到北京永乐十八年(1420),成祖朱棣下令诏告天下,以北京为京师,将京城从南京正式迁到北京。成祖为何要迁都,目的何在?

永乐十四年(1416),六部都察院给成祖上的一道奏疏中,清楚地道出了迁都北京的两个原因:一是“龙兴之地”,二是“山川形胜,足以控四夷,制天下&rd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