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可惜,他为求保住官位,只知道随波逐流。?白`马`书/院? *嶵^鑫·漳~劫!更!欣^快,十二年(1379),中丞涂节说胡惟庸毒死了刘基。太祖问汪广洋,汪广洋却不以实情相告,妄图包庇胡惟庸。太祖震怒,把他贬到海南,中途又下令诛杀他。
太祖初年设立中书省,设左右丞相管理主持朝廷事务。当时大都任用有功勋的大臣兼管中书省事务。但这些大臣又会经常接受命令率兵征讨,不能专门管理中书省事务。因此,太祖初年真正名副其实的丞相只有李善长、汪广洋、胡惟庸三人。汪广洋虽忠谨厚道,能保住自己,但却不知揭发奸邪,实在有愧于丞相这一职务。
第三十一章
为什么刘基被视为诸葛亮式的人物刘基(1311~1375),字伯温,青田(今浙江青田)人,博通经史,尤其精通星象、谶纬之学。西蜀时赵天泽评说江左人物,把刘基列为第一位,说他是诸葛孔明之类的人物。
太祖攻下金华(今浙江金华)后,听闻刘基的名声,便礼聘他出山。刘基向太祖陈述了关于时务的十八条策略。/零/点~看`书? ¨勉*肺_粤`毒¢太祖非常高兴,建礼贤馆让他居住,恩宠备至。太祖又询问他征伐攻取的计谋,刘基说:“张士诚只是个武夫,胸无大志,不足为虑;陈友谅劫持君主,占据上游,没有一天不想要杀掉我们,应当先除掉他。陈氏灭亡了,张士诚就会势单力薄,一下就可平定,然后我们再北进中原,就可成就王业了。”太祖依计而行,后来王业的发展,果真大致就如刘基最初所谋划的那样。太祖就曾经对刘基说:“先生是我创立江山的第一等功臣。”
刘基又精通天象,经常借助天象向太祖进言。出现大旱时,他就请求太祖审决以前积压拖延的案件。太祖命他负责纠正冤假错案,没过多久,便大雨如注;他还经常通过分析太祖的梦境向太祖进言颁布一些与民有利的政策。在他告老还乡之后,太祖都还曾亲笔致信向他询问天象,他都逐条地做了回答,主要内容就是说霜雪之后,必有阳春,如今国家的威严已经树立,政策应该稍微宽大一些,与民休养生息了。
刘基辅佐太祖平定天下,料事如神,常有许多出其不意的战术,每遇战事往往以奇计制胜。′z¨h′a~o-x^s·.?n\e/t`安丰动乱时,太祖欲亲征,刘基劝他:“汉、吴在找寻进攻的机会,不可前往。”太祖不听,结果陈友谅趁机包围了洪都。太祖后悔说:“不听你的话,差点误了大事。”于是又率部解救洪都,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大战。太祖坐在船内督战,刘基站在旁边,忽然大呼:“赶紧换船!”太祖仓促地刚上了另一条船,还没坐定,刚才所乘的船只就被飞弹炸得粉碎。陈友谅见了大喜,但是一会儿又见到太祖的船,大惊失色,在湖中相持三日,刘基劝太祖把住湖口,结果陈友谅大败而死。刘基的运筹帷幄、神机妙算没有人能够揣测,因而世上流传的都很神奇,都说他是个诸葛孔明式的人物。
宋濂在明初有什么事迹见于记载宋濂(1310~1381),字景濂,自幼就机敏过人。
太祖攻占婺州(今浙江金华)后,开设学校,请宋濂前去讲授《五经》。第二年被征召到应天府(今南京),负责给太子讲授经学。对于太子的一言一行,他都用礼仪法度来约束。
太祖洪武二年(1369),太祖下诏修纂《元史》,宋濂任总裁官。当时,太祖比较重视文治,从四方征召儒学士子后,从中挑选出众的提拔为编修进文华堂修习课业,并命宋濂做他们的老师。
太祖经常向宋濂询问有关吉凶征兆的事情,宋濂回答说:“受命不在于天,而在于人。吉凶不在于征兆,而在于仁。”主张以“仁治天下”。太祖的侄子朱文正犯了罪,依律当死。宋濂为他求情说:“朱文正固然当死,但希望陛下您能亲爱亲戚,把他安置到偏远的地方就好了。”
洪武六年(1373),迁任侍讲学士,掌管皇帝的诏令,参与修纂国史,并兼任赞善大夫。又奉命与詹同等人修定日历,与吴伯宗等人编纂宝训。后来确定散官的资格和品级时,太祖想封他为中顺大夫,委以政事。他推辞说:“我并没有其他的特长,只要待在皇上身边就够了。”太祖更加器重他。
宋濂性情诚实。有一次与